菜单
首页 > 常识 >

古代感恩的故事(伍子胥知恩图报的故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8 09:45:58     编辑: 天门山风采


在郑国郑定公时,郑国被吴国大将伍子胥领兵包围,声称要灭郑国。郑国有几位忠臣对郑定公说,他们几个愿领兵和吴国军队拼个死活。郑定公不同意他们的意见,理由是楚国有千里土地,几十万军队都被吴军打败了,何况小小的郑国呢?

郑定公传出一道圣旨:如果谁能把吴兵退走,解除郑国之危,他愿分出一半国土,作为奖赏,分国而治。话说郑国城内有个楚国人,叫渔丈人,躲难在此,便上奏郑定公,说他能退走吴兵。郑定公见他个子不过五尺,貌不惊人,面黄肌瘦,手无缚鸡之力,心想:这样的人怎能退走吴国虎狼之师呢?但郑定公还是耐着性子问道:“你退吴国之兵要多少车?多少马?多少兵?多少粮?”渔丈人却说:他不要一兵一卒、一车一马、一斗一升粮食,只要一只划船用的桡。在场的人听了都很惊奇,认为这个人是吹牛皮,不能成事。但郑定公也没有其它好的办法能退走吴兵,就依了渔丈人的条件,给他找了一个破桡,让他拿着,并让士兵从城头上用绳子吊着箩筐把渔丈人卸到城外去。

渔丈人来到吴军大营门前,手里拿着破桡,口中唱道:“芦中人,芦中人,腰间宝剑七星文,不记渡江时,麦饭鲍鱼羹?”吴军士兵见一个疯疯癫癫人唱歌,就把他捆起来,来见元帅伍子胥。渔丈人来到吴军元帅处,口中仍然唱芦中人之歌,伍子胥听罢,立刻下帐,让士兵给渔丈人松绑,惊奇地问道:“你是何人?”渔丈人把手中的桡往伍子胥面前一放,说道:“你可认得此物吗?我乃鄂州渔丈人的儿子。”

伍子胥忽然想起,十几年前在鄂州时,渔丈人因他而死,常想报恩,但没有机会,就对渔丈人的儿子说:“你父对我有恩,想报无门,今日你唱歌来见我,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吗?是要钱,是做官?”

渔丈人的儿子说:“我一不要钱,二不做官,只因郑国国君惧怕吴军兵威,传出口令,谁能退走吴军,愿分国而治。臣念先父与将军在鄂州有一面之交,今欲求将军赦免郑国。”伍子胥听罢,仰天长叹:“我有今日,皆因渔丈人舍命渡我过江,又给我饭吃,上天苍苍,岂敢忘恩。”随下令解郑国之围而去。

话说当年伍子胥逃难走到韶关时,因韶关地势险要,又有重兵把守,令飞鸟难逃。正在危难之时,他遇到一个义士,叫东皋公,是扁鹊的弟子,医术高明。他把伍子胥接到家中,安排食宿,又找来和伍子胥面貌相似的皇甫纳扮作伍子胥闯关。伍子胥因多日过不去关,头发都愁白了,东臬公又给伍子胥化装一番,扮作佣人,跟在皇甫纳后边。守军楚兵一见皇甫纳认为是伍子胥,立刻拿下,伍子胥趁混乱之机和公子胜混出了韶关。伍子胥和公子胜出韶关,来到鄂渚的地方,见前面是漫漫大江,又无船只,又听到后边有人马喧闹声,正在发愁之际,忽见江中有一小船划来。伍子胥急向船夫喊道:“快快渡我,快快渡我。”当小船快靠岸时,忽然掉头向东而去,伍子胥正不知船夫何意,往后边一看有追兵追来,只听船夫唱起渔歌:“日月昭昭侵已驰,与子期乎芦子漪。”伍子胥知道船夫的意思,急往下游而走,藏在芦苇中。停了一会儿,渔翁将船靠岸,不见了伍子胥,又唱起渔歌来:“日已夕矣,子心忧悲,月已驰矣,何不渡为?”

伍子胥听到歌声,和公子胜从芦苇中钻出,渔翁急唤伍子胥快上船来。伍子胥和公子胜踩着石头上到船上,渔翁将船篙点开,轻摇船桨,飘邈而去,不到一个时辰,就跨过了浩荡长江。渔翁说:“夜梦楚将军坠与吾舟,老汉知必有异人问渡,所以荡桨出来,不期遇子,观子容貌,确非常人,可实告我。勿相隐也。”伍子胥把真实身份告诉渔翁。

渔翁听了非常同情伍子胥的不幸遭遇,又看见伍子胥面有饥色,对伍子胥说:“你且少待,我去取饭食给你吃。”渔翁将船系到杨树上,入村取食,久而不归,伍子胥心有怀疑,对公子胜说:“人心难测,莫非他聚众来擒拿我们?”伍子胥和公子胜藏到芦苇深处,停了一会儿,渔翁取麦饭、鲍鱼羹来到树下,不见伍子胥,乃高声喊道:“芦中人,芦中人,吾非以子求利者也。”伍子胥和公子胜从芦中出来,渔翁说:“知道你饥饿,特为你取食,为什么要躲避我?”伍子胥说:“性命属天,今属于丈人矣,忧患所积,心中惶惶,岂敢相避?”渔翁把饭食递给伍子胥和公子胜,他君臣二人饱餐一顿。临别时,伍子胥解下身上所佩宝剑,对渔翁说:“此剑是楚先王所赐,我祖父佩之三世矣,中有七星,价值百金,以此报答丈人的恩德。”渔翁笑道:“我闻楚王有令,得伍子胥者,赐栗五万担,爵上大夫之职,吾不图上卿之赏,会看中你这百金之剑吗?而且君子无剑不游,剑是你的必备武器,对我没有什么用处。”伍子胥又说:“丈人既不受剑,愿乞姓名,以图后报。”渔翁恼了,说道:“吾以子含冤负屈,故渡汝过江,若求你以后报答我非丈夫也。”伍子胥说:“丈人虽不望报,我又怎能安心,还是请你告知姓名。”

渔翁说:“今日相逢,你逃楚难,我纵楚贼,安用真实姓名,况我做这渡船活计,波浪生涯,虽有姓名,何期而会?万一哪天再相逢,我就叫你芦中人,你就叫我渔丈人,这就够了。”伍子胥拜了渔丈人,走出不远,又折回对渔翁说:“倘若后边追兵到来,不要泄露我的真实身份。”伍子胥走后,渔翁想到:“我渡他过江,又赠饭食,不图回报,又遭他疑心,倘若后边楚军追到,我怎么能说清楚。”于是,渔翁把船掀翻江中,溺水自尽。史臣有诗云:

数载逃名隐钩纶,扁舟渡得楚亡臣。

绝君后虑甘君死,千古传名渔丈人。

现在武昌东北通淮门外,有解剑处,传说就是当年伍子胥赠剑渔翁处。伍子胥经过千辛万苦,到了吴国,帮助吴王阖闾杀了王潦,坐上王位,吴王封伍子胥为吴国宰相,伍子胥又推荐贤人孙员,整顿军队,壮大国力,最后发兵打败了楚国,占领了楚国首都郢城,赶走了楚昭王,掘墓鞭尸楚平王。因楚国令尹(相当宰相)囊瓦兵败逃到郑国,伍子胥又挥军围了郑城,郑国国君郑定公害怕伍子胥兵威,逼囊瓦自尽,令人把囊瓦首级献给伍子胥。伍子胥仍不退兵。伍子胥认为楚昭王躲在郑国,又因郑定公杀了公子建。郑定公无奈,才下了谁若退走吴军愿分国土一半而治的诏书。

渔丈人的儿子(也叫渔丈人)退走吴军,回城交令,郑定公不食前言,把溱洧河畔百余里土地分封给渔丈人的儿子,人称渔大夫,所封之国叫丈人国,今新郑城内有渔夫村。

伍子胥知恩图报另一版本是伍子胥与史贞女的故事。宜兴团氿氿口的虾笼泾,南岸有伍相公祠,北岸有贞义女庙,是纪念伍子胥与史贞女的。相传伍子胥为了报楚平王杀害兄父之仇,在逃离楚国入吴途经中,来到虾笼泾时,摆渡过氿到北岸。这时,伍子胥已经三天三夜没吃过东西,即饿又累,实在走不动了,见到岸边河畔有个姑娘正在洗涤锦帛,便以上前乞食。姑娘一想家中没有充饥之物,只有一盆浣纱(一种布料,也代指衣服)用的糊浆,便赠其食用。伍子胥饱餐后。顿时精神好了许多,问明去吴地的方向,并求姑娘不要告诉后面的追兵。姑娘为了表白心意,竟投溪自沉,以示贞义忠节。伍子胥十分感动,跪拜河畔发誓,今后若有发迹之日,愿以千金相报,并拓石立碑,建祠造庙,怅然而去。他到了吴国,做了宰相,辅佐吴王阖闾,率军攻破楚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报了杀父兄之仇。然后专程携千金来到虾龙泾答谢恩人,此时浣纱女家已经无一人。伍子胥遂抛千金于溪水之中,以示怀念,并建西溪贞义女庙。唐代天宝十五年(756年),勒有李白撰铭并序,李阳冰书写“贞义女碑”。原碑现陈列在周王庙碑廊,今在团氿城市湿地公园内建有摹刻的贞义女碑亭和伍子胥于浣纱女的雕像,以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