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锅肉用肥肉还是瘦肉
很久之前,我一直觉得外表豪迈的回锅肉是道东北菜,但其实它却是一道四川菜。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紧紧挨着青藏高原。作为依靠在高原之下的一个气候湿热的盆地,衍生出当地特有的川菜文化。
川菜,秉承当地人祛除体内湿气的健康需求,形成了以辣味为主要饮食的刺激性口感。
川菜用辣的热情程度,要怎么形容。大概是除了一定不能放辣椒的食物,其他的则一直被它所把控。
而作为回锅肉,在它的出生地四川,除了浓重的辣味之外,还隐藏着丝丝的甘甜之气。
回锅肉在川菜中,处于老大的位置。在当地,没有一户人家不会做,但是每家做出来的味道,却是不尽相同。


所谓的回锅,它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它的意思。它的内涵,并不是“把上顿没吃完的剩肉回锅再做一次”,而是将其主要食材——猪肉先煮熟,等待晾凉后切成薄片,回锅翻炒而成。
这猪肉也很有讲究,就是它必须得是“二刀肉”,也就是猪的屁股尖上的那一块。
这个部位的肉,通常是肥四瘦六——肥肉比瘦肉少一点,搭配较为均匀。
做回锅肉,如果太肥了就会比较腻,而太瘦了则很容易容易焦。
臀尖肉的肥瘦搭配,刚好是做回锅肉绝佳的部分,没有之一。
将煮熟的猪肉快刀切薄片,再用少许油煸炒出香味,直至里面的猪肉析出来大部分为止。
这个时候,肥肉的部分颜色变得较为通透,像一块淡黄色的美玉。


肉片边缘微微卷起时,撒上些许切碎的豆瓣酱,待锅内色红吐油时,再加入新鲜的蒜苗翻炒,断生后便可以起锅。
蒜苗最好选用那种红皮蒜的苗,水汽较小,味道香浓。无需翻炒太长时间,蒜苗炒得太熟,香味会减弱很多。
这是最正宗的回锅肉,也是早年间传统的回锅肉做法。
在大锅中用柴火炒制,整体色泽红亮,甜辣相交,肥而不腻,入口香味浓郁,久久不散。
制作的整个过程中,盐、鸡精、白糖、味精、甜面酱等如今常见的调料,统统不用放,因为在很久以前,这些东西都很贵,很少有家庭买得起。
其中仅有的“豆瓣酱配蒜苗”,虽然十分单调,但却能充分体现出四川的民俗文化,与过往的“家常味”。


而现如今,随着“江湖川菜”的传播得越来越广,不仅仅是四川本地,放眼大部分中国,会炒回锅肉的师傅也是一抓一大把,。
但因为师承不同,每个人的做法与配料也是各有各的特色。
所以说到哪家最正宗,恐怕已经完全找不出来了。
糖、葱、蒜、姜、花椒、干辣椒、豆豉酱等,这些调料均能用到,甚至有的门派还会用到青椒、洋葱、韭菜这些做配菜的。传统的辣味更是被甜味或者咸味所取代。
虽然“偏离传统”很远,但最后所烹出的回锅肉,也都能以“正宗”著称。
如果说小异中的大同,那就是成菜后的“灯盏窝(肉片爆炒至打卷)”了,这也是“回锅肉”最基本的评判标准。
其实话说回来,回锅肉原本就是“大众家常菜”,因为每家的调料不同,所以烹出的味道也不尽相同。


而所谓的正宗,不过是以“发明者的做法”为准,但是并不能就以此断定,它是味道最好的,所以意义并不是很大。
就像是张三丰的“正宗太极拳”,其传人的功力,也未必能胜得过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一样。
所以,不用管它是不是正宗,最后好吃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