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人生五件事,吃穿住用行,指的是人的生活的五个基本方面。这五个方面都与人的身体健康有关。其中,吃排在了第一位。
吃的重要性,想必每个人都知道。中国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饮食的重要性和老天爷一个级别。
从科学角度来讲,人需要通过吃的方式,从食物中获取物质和能量,来保证生命的正常运转。
食物包括固体和液体两种,固体的为食,需要用吃的动作来完成,液体的为饮,需要用喝的动作来完成,所以饮食与吃喝相伴。
(有没有气体的食物?其实是有的——空气中的氧气就是。只不过因为氧气太容易获取,所以一般不把它当作食物。当然,如果人到了火星或者月球,氧气就会成为人所必需而且是第一重要的食物了。)
饮食既然是保障生命的基本要素,自然也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所以,也可以说,饮食是决定身体健康的第一要素。
那么,你知道怎样才算吃得健康吗?
虽然大家每天都在吃,但真正能够吃得健康的人却很少。
人们选择饮食,通常有三种方法:
1. 根据味觉来选择食物。
根据自己的味觉来选择饮食,是人们最常采用的方法。换句话说,也就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爱吃什么就吃什么,什么好吃就吃什么,要吃就要吃到满意为止。
这种方法对还是不对?
现在大家都知道,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比如现在中国发病率很高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都是典型的与胡吃海喝有关的病。
甚至肥胖也是一种慢性病,它是身体出现三高等慢性病的前兆。
目前,中国人在吃上面存在三大问题,第一是吃得太多,第二是吃得不对,第三是吃的化学添加物质太多。
吃得太多是指控制不住自己的食欲,每一顿都吃得多,每天吃的顿数也多。
吃得不对是指食物的比例吃得不对,大鱼大肉精制食品吃得多,蔬菜水果粗杂粮吃得少。
吃的化学添加物质太多是指食物中的化学添加物质太多,比如为了保鲜而添加的防腐剂,为了杀虫防病而添加的农药、抗生素,为了好吃而添加的食品调味剂等等。
现在,只要是非天然食品,其中都含有一定量的化学添加物质。当然,天然食品中的化学添加物质也有,只不过相对较少,而非天然食品为了满足人的味觉感受,往往化学调味物质添加得更多。
本来,人的味觉系统是用来帮助身体选择正确的食物和控制进食量的,但在化学调味物质的作用下,人的味觉系统被误导,导致进食被误导,进而促使身体摄入过多的营养以及化学物质,从而为身体健康埋下隐患。
正常的味觉,是从天然食物中品尝出的食物本身的美味,而不是依靠化学调味剂调制出的美味。
比如,现在很多人炒菜无味精不欢,其实品尝的是味精的味道而不是菜品本身的味道,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正常味觉系统被破坏。而味觉系统一旦被破坏,则意味着人的饮食会出现问题,如此有问题的饮食再持续十几二十几年,想不生病都难。
再比如,当你天天在家吃饭,吃惯了不加味精的天然食物的味道以后,再到餐馆里吃饭时会很不习惯,因为餐馆里的菜基本都会加味精,你会觉得菜的味道鲜得有点离谱。
另外,当你吃惯了天然食物的味道以后,你也不再习惯吃精加工后的包装食品,因为这些食品中的味道也是靠调味剂调出来的。当吃惯天然食物的味道以后,你会觉得这种调配出来的味道非常奇怪。
所以,现在很多病,都与人的味觉系统受到破坏有关。要让身体健康,首先得让自己的味觉系统恢复正常。
2. 根据西方营养学理论来选择食物。
基于现代社会中疾病与食物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西方国家诞生了专门研究饮食对身体作用的营养学。
营养学是西方国家在化学、生物学和生理学基础上建立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分析人从饮食中摄入的物质成分,以及这些物质成分在身体中发生的作用,来找出身体所需要的物质成分以及每种成分的需要量。这些物质成分被称为“营养素”。
西方营养学把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分为七个大类,分别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这七大类物质中一共包含四十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然后,人在进食时,需要将这四十多种营养素按一定的比例摄入,来满足身体的需要。这就是西方营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饮食基本原则:“营养均衡”。
目前,按照营养学这一原则,中国营养学会也制定了指导中国人饮食的基本原则,叫“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为方便大众阅读,又制定了“中国居民营养膳食宝塔”。
总的来说,西方营养学对人体所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给出了一个框架性的饮食指导原则。
但是,西方营养学也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局限:
1)人体每天从食物中摄入的营养物质远不止西方营养学发现的四十几种营养素。
四十几种营养素只是保持人体基本生命功能所需要的物质,而人每天摄入的其他成千上万种营养物质,同样对身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只是因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种类太多,西方营养学没办法每一种都研究,只能退而求其次,找出其中最重要的来研究。
2) 西方营养学研究得出的是一种统计学上的结论,是对于所有人给出的一个大致的指导原则,但每个人的体质各有不同,如果生搬硬套这个原则,反而容易出问题。
比如,有句广告词“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说的是牛奶是钙含量比较高的一种食物,对人体的骨骼健康有好处,所以建议中国人都喝。但很多中国人一喝牛奶胃就不舒服,有的甚至还要拉肚子。这时候就不能强求这些人一定得喝牛奶了。
另外,基于西方营养学理论,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保健品,说对人体健康有这样那样的好处,甚至对某些疾病也有作用。
如果人的饮食不能做到均衡,存在缺乏某种营养素的可能,那么适当吃一些保健品是可以的。但需要明确的是,保健品提供的营养素种类非常有限,同时,过量补充一种或几种营养素还会给身体增加负担。
所以,补充营养从改善饮食入手,会更加安全,也更加有效。
最后,即使要吃保健品,也要尽量选择从天然食物中提取出来的营养素制品。化学合成的营养素制品对于身体的健康效果会打很大的折扣,同时给身体带来的负担也更大。
3. 根据中医食疗学来选择食物。
对于饮食的选择,中国传统中医早就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400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已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以及及“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论述。
“五谷为养”是指黍、秫、菽、麦,稻等谷物和豆类作为养育人体之主食。
“五果为助”是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坚果,对身体健康有辅助作用。
“五畜为益”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对身体健康有补益作用。
“五菜为充”则指葵、韭、薤、藿、葱等蔬菜,可增食欲、充饥腹、助消化、补营养、防便秘,有填充和疏通作用。
中医食疗学认为,在日常饮食中要做到谷果畜菜四气五味的合理搭配。
气指食物的性味,即温性、凉性、热性、寒性四种性味,味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口味,需要调合这四种性味和五种口味,做到不偏食、不过食、使食物的性味中正平和,方可促进身体健康。
四气五味调和理论是中医食疗的基本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熟悉每种食物各自的性味特点,并学会根据食物的性味来搭配不同的食材。
比如,中国人炒菜时一般都会加入姜、蒜,是因为菜大多属于凉性,而姜、蒜偏温性,具有中和凉性的作用。在四川、湖南、贵州等地炒菜时还会加入辣椒,则因为辣椒为热性,更可以中和菜的凉性乃至寒性。
再比如,小鸡炖蘑菇这道菜,鸡肉为热性,而蘑菇是凉性的,小鸡配蘑菇可以使菜的性味中和,避免因食用鸡肉出现口舌生疮、便秘等上火症状。
与西方营养学相比,中医食疗学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对个人饮食的指导性也更强。
总之,通过饮食来保证身体的健康,需要综合味觉、西医营养学、中医食疗学三个方面的知识。
保持健康的味觉,使用西方营养学做框架性指导,再使用中医食疗学来制定具体的个人饮食方案,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饮食基本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