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的化学小常识:经常吃的油条和豆浆,有你不知道的化学知识
很多人,早餐喜欢吃油条和豆浆,那么对于这两种食物,你了解多少呢?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你是不是都知道呢?
1.油条
油条的历史非常悠久,我国古代的油条叫作“寒具”。唐朝时期,诗人刘禹锡在《佳话》中也提及寒具。宋代文豪苏轼写过这么一首诗句:“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这首诗把油条描绘得很形象。可当你们吃到香脆可口的油条时,是否想过油条制作过程中的化学知识呢?
油条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发面,在发酵过程中,由于酵母菌在面团里繁殖分泌酵素(主要是分泌糖化酶和酒化酶),使一小部分淀粉变成葡萄糖,葡萄糖又变成乙醇,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有机酸,这些有机酸和乙醇作用,生成有香味的酯类。
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产生许多小孔并且膨胀起来。其次,有机酸的存在,会使面团有酸味,加入纯碱,就是把多余的有机酸中和掉,并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进一步膨胀起来。同时,纯碱溶于水发生水解,后经热油锅一炸,由于有二氧化碳的生成,使炸出的油条更加疏松。
上述的反应中,我们可能会担心,在油条中是不是剩下了氢氧化钠?含有如此强碱的油条,吃起来怎能可口呢?
然而,其奇妙之处就在这里。当面团里出现氢氧化钠时,原料中的明矾就会立即和它发生反应,使氢氧化钠变成了氢氧化铝。氢氧化铝的凝胶液或干燥凝胶,在医疗上用作抗酸药,能中和胃酸,保护溃疡面,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因此,有的中医处方中谈到:油条对胃酸有抑制作用,并且对胃病有一定的疗效。
但是,油条是油炸食品,不宜多吃。孕妇、儿童、恢复期病人及老年人不宜吃油条。
2.豆浆
豆浆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是一种传统饮品,最早的豆浆是西汉淮南王刘安所做。那么,豆浆的制作过程又涉及哪些化学知识呢?
豆浆的制作过程比较简单:一般是,把黄豆放在水中浸泡约3至8个小时,黄豆泡发后呈椭球状,然后用豆浆机打碎即可。
为什么要泡豆子呢?泡豆子有利于组织破碎,提高出浆率,可以让豆浆打得更细一些,使其中的营养成分更好地释放出来。从口感来说,自然也是泡过的豆子做出来的豆浆口感更好。
我们平时在喝豆浆时,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不要用豆浆冲生鸡蛋:鸡蛋中的黏液性蛋白易与豆浆中的胰蛋白酶结合,产生一种不被人体吸收的物质,从而失去它的营养价值。
(2)没有煮熟的豆浆不要喝:豆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如果煮不透,人喝了就会发生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
(3)不要用豆浆冲红糖:红糖中含有有机酸,能和豆浆中的蛋白质结合,产生“变性淀粉”,白糖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4)不要喝过量:豆浆一次喝得过多的话,容易引起“过食性蛋白质消化不良”,出现腹泻、腹胀等症状。
很多人,喜欢吃油条搭配豆浆,这样吃,究竟可不可以呢?
当然是可以的,在营养学上这两种食物并没有相克的说法,两者一起搭配吃,口感较好,而且营养成分也不冲突,还会使机体摄入更多的营养物质,但是不建议大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