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首页 > 常识 >

浅谈:关于营养与保健,咱们老百姓应该知道些什么?

145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7 17:00:15     编辑: 毛略


经常有朋友问我一些食品或保健品会不会对人体产生什么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这些问题其实有很多可以科普的地方。虽然说关于中医和西医,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理念之争一直持续不断,但是日常饮食对人体可能产生影响的概念在各方之间都有较深的认同。它可以被称为营养学,也可以被称为药食同源;可以是补品,也可以是保健品。

无论名称是什么,它的核心内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除了使用药剂之外,仍然有些可以更广泛应用的东西,能够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影响。然而也正是因为理念之争,市场上对于这些东西的理解划分存在着非常大的争议,不光咱们老百姓听着糊涂,专业人士之间也常常怼来怼去。

虽然说各理论派系之间有一些争执可以理解,但是对于咱们老百姓而言,并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权衡各家言论。那么,柠檬就来简单地把营养保健这一块给大家捋一捋,有了框架大家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也能减少上当受骗。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我把营养保健分为了两个层次:

一、平衡之道,过与不及

作为第一个层次,我认为无论是哪个体系对于营养保健的最基础概念就是“缺什么补什么”。这个概念非常朴素,也非常容易理解,在现代医学体系中营养缺乏症被认为是由生物体摄入的营养素不足所导致的,比如碘缺乏导致的甲状腺肿,或者更加广义一点,缺水、缺糖类、缺蛋白质也都会导致人体出现问题。

而解决它们的办法也非常简单,就是一个字补,缺水的补水、缺糖的补糖。将体内原本缺乏的物质补充到正常水平就可以解决这些因缺乏营养素导致的问题。而这个补充过程就衍生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该怎么补。市面上可以用来补充营养素的东西无非就三种,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但它们的侧重方向并不相同。

针对于单一营养素的缺乏,如果有人跟您一味地推荐保健食品(膳食补充剂)。别管是谁,这个人的立场很可能是有问题的。因为现代营养学的基础观点之一,就是日常膳食摄入是营养素补充的首要途径。首要两个字划重点,也就是说所有保健食品和药品的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日常膳食无法满足的前提下。

这个无法满足,需要分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方面是剂量,比如某些代谢疾病会导致日常膳食不能满足需求,需要额外摄入;另一个方面是时间,日常膳食虽然可以满足正常所需,但针对于重症,需要快速补充来救急。比如维生素K缺乏导致的新生儿出血,如果出血已经很严重再谈膳食有的就来不及了,必要情况下还是得上肌注。

除了单一营养素的缺乏,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普遍的什么都缺,而且明知道缺但就是不好好吃饭。这种情况下适量服用一些综合性的膳食补充剂倒也未尝不可。

讲完了基于营养素缺乏衍生出的“缺什么补什么”,我们不妨把这个概念扩展开来,有些营养过剩也会导致身体问题。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是营养失衡的表现,可以说是营养学上的过犹不及。最简单的例子其实大家都知道,比如糖、盐、嘌呤等的过量摄入都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也就是说有些东西吃多了就得少吃点。

所以,实际上“缺什么补什么”和“吃多的少吃点”,共同构成了现代营养学最为可靠的一部分:营养均衡。如果一个人的营养摄入均衡了,不能说百病不侵,但很多疾病的发病率会有所降低,整体上达到了保健的目的。


二、聚沙成塔,量与质变

在营养学的体系中,营养均衡的概念之外,还有一个进阶层次,那就是食物中所提供营养素之外的物质,是否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相较于营养均衡的概念,这一部分的争议要大得多,我挑两个小角度说一下:

1、辅助平衡

维持平衡的这个角度,其实与膳食平衡的概念非常接近。虽然这一类在使用中并没有直接改变营养素的进食量,但它通过改变营养素的吸收或代谢,达到了平衡的目的。这个理念相对可靠,但到了具体实行的方面,不靠谱的也有很多,就比如我之前扒过的舞茸茶。

2、致癌风险

从国内的整体风气来看,存在一种谈癌色变的情绪。比如说媒体经常会宣传吃烧烤致癌、吃炸鸡致癌。虽然说道理上也可以讲得通,这些食品里确实含有一些致癌物质。但我们严格意义上来讲,含有致癌物质并不代表这个东西本身就需要考虑致癌风险。比如炒菜里面就含有2A类致癌物,但如果连吃个炒菜这种剂量都要考虑致癌,那日子可就没法过了。

而且致癌物它本身也分一、二、三、四类,一类致癌的证据相对更多,二、三、四类依次递减。也就是说,实际上咱们现在讲的致癌,应该更加接近于一种风险的权衡。危险程度越高,需要重视的程度也越高,不可一概而论。

除此之外,很多营养方面的科普一直宣传吃这也没用,吃那也没用。把一些比较贵的食材等价于土豆和鸡蛋。这个观点,我半认同半不认同。主要成分的一致,不代表对于人体影响的完全一致。就好比萝卜和人参不仅在形态上接近,在组成成分上也都主要是水、脂、糖和蛋白质,但吃萝卜和吃人参显然是不一样的。营养学的身体调理实际上更加侧重于日常饮食细微差异积累引发的整体变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最后,再说说营养师吧,大家可以看到很多社交平台上有各种拍短视频或者是写文章的营养师。但其实吧,这个行业虽然上限特别高,但下限也特别低。不光有些医院有营养科(营养师和营养医师不一样),很多保健品厂商也会聘请一些营养师。或者再低一点,只要考个证,就算是营养师了。而初级的证,是真心特别好考,随便考考就过了。

也就是说实际上在比较广泛的低端营养师群体中,他们其实没有什么水平,这一部分营养师的建议大多是照本宣科,甚至常见低级错误。活跃在社交平台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大家买课买产品,所以立场难免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