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九族最多杀多少人(“诛九族”之刑要杀多少人)
斗转星移,万物更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期间总有一些至今不为人所知的隐秘,吸引一代又一代学者探求其中真相。
诛九族之刑罚,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最狠的一种刑罚了,其余刑罚先不论残忍程度,基本上都是只对犯人施刑,而诛九族之刑可是要将全家上下基本上全部杀干净的刑罚,少则一二十人,多则数百人。那这个刑罚是如何来的呢?九族又代表多少人?
诛九族这个概念,最早源于秦变法之后的夷三族,当时牵涉的人员并不多,只包括父、子、孙三代,另一说是父族、母族、妻族。秦末时期被处以诛三族的丞相李斯和宦官赵高就是史例之一。“诛九族”起源于秦朝变法后“夷三族法”,包括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所谓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中父族四即犯罪者之父母、兄弟、姐妹、儿女,另及其姑母和其子还有外甥、外孙;母族三,即其外祖父母、姨母及其子;而妻族二即是岳父和岳母。假设一人家中有一妻二妾五个孩子,用上面的说法来计算,株连九族的人数就要杀掉多达450个人左右,在古代人口稀少时,已经相当于屠杀了一个村庄。
诛九族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皇帝特有的权利,用以诛杀恶党、排除异己,惩罚十恶不赦之人,也是防止犯人之所有亲族反叛、报仇,以绝后患!根据史料记载,诛九族最早发生在隋唐时期,杨素之子杨玄感,因犯谋反罪被判诛九族,后来甚至出现过了一次诛十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方孝孺事件。方孝孺,字希直,明初浙江海宁人,他博学强记,通晓古今,文章盖世。洪武二十五年,被蜀献王特聘为世子之师,时人尊称其为方正学。
建文帝即位之后,将方孝孺招至南京委以翰林侍讲。建文帝当时年纪尚轻,缺乏治国治军的本领,引方孝孺为师,他因此更受到百般信赖和倚重,皇帝屡以国家大事资之。自此方孝孺成了建文帝身边最亲近的大臣,同时建文帝对他也有着知遇之恩。方孝孺忠于皇帝,一心扶持建文帝建立自己的势力,由于皇帝年幼,恐皇室中有人权势过大危及皇权,他建议皇帝采取了薛帆建议,但遭到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诸王反对。
方孝孺替建文帝起草了一系列征讨燕王的诏书和檄文,朱棣在攻下南京之后,成功篡位,得到了绝对的权势,迫令方孝孺为他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忠于建文帝,反对朱棣篡权,宁死不从,燕王大怒,当即威胁说:“诏不草,灭汝九族。”方孝孺文人士子的尊严让他不能妥协,还针锋相对回答;“莫说九族,十族何妨!”
朱棣为了得到天下文人的认可,想要名正言顺登上帝位,反复劝说方孝孺,还举出古代周公与武成王的例子,表示自己本来只想忠心辅佐皇帝,可如今皇帝已经自焚而死。方孝孺紧接着逼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借以国家需要成熟的君王为由,多次交涉未果,朱棣已经失去了原本的耐心,但也坚持非要方孝孺写下诏书以求顺利上位。
方孝孺依然不屈服,他从地上拾起笔来,写下四个大字“燕贼篡位”。朱棣彻底丧失了耐心,命人将方孝孺嘴角割开,撕至耳根,将宗族门生每抓到一个人就带到方孝孺的面前,可方孝孺根本无动于衷。朱棣恨之入骨,将方孝孺的朋友门生也列作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共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这也是历史上仅有的诛十族。
诛九族一说的出现与古代社会的刑法制度有很大关系,残酷的株连法,令很多人无辜枉死。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法制已慢慢健全,不再有诛九族这样的事例出现。